|
|
理事长郑兰荪院士简介
访问人数:688 作者: 来源: 发布时间:2004-12-31 9:24:17
|
|
郑兰荪 1954年10月生,中国民主同盟盟员,1986年5月毕业于美国Rice大学化学系,获博士学位,是首批中美联合招收的化学类(CGP项目)研究生,1982-1986年在美国Rice大学参与了原子团簇科学的开拓性研究。现为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教授。主要从事原子团簇科学研究,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以激光产生和研究原子团簇的工作。他已在J. Am. Chem. Soc.等刊物上发表了260多篇学术论文,相关的研究工作包括:(1)研制多台激光产生和原位研究原子团簇的大型装置,包括能同时记录正负离子质谱的飞行时间质谱仪、交叉离子-分子束串级质谱仪、激光离子源射频离子阱质谱仪、单一团簇离子的沉积装置等,通过碰撞诱导解离、离子选择囚禁、离子选择沉积等方式,结合理论计算,发现和研究了一系列新型团簇的结构特性和规律;(2)将激光、电弧等产生团簇的物理方法和溶液等化学合成的环境相结合,创建了液相电弧、激光溅射、辉光放电、微波等离子体、催化热解等多种合成方法,制备了一系列特殊构型的团簇及其相关纳米结构材料;(3)选择碳簇为切入点,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,深化了对碳及其他原子团簇形成过程的认识。如以仅含一个碳原子的氯仿为反应起始物,不仅合成C60等富勒烯,而且得到了一系列代表富勒烯形成过程中间产物的全氯代碳簇,由此揭示了氯原子存在下碳簇的生长过程;在激光蒸发石墨的实验中,独选单晶态石墨为样靶,发现C60的形成与石墨晶面的取向密切关联;通过分析实验记录的大量质谱,发现并总结了碳及其它原子团簇的统计分布规律,它能揭示团簇构型间的转化,将团簇统计分布与其形成动力学关联起来,在此基础上,建立了反映团簇形成机理的动力学方程,求解了形成分布函数,揭示了各种实验条件对形成反应的影响。研究成果“激光等离子体源飞行时间质谱计的研制”、“部分主族元素原子簇的激光产生与结构研究”分别于1994年和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(第1完成人)。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,1994年评为省劳动模范,1995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,1995年评为省优秀专家,2001年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,2004年评为“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”。1991年获首届福建青年科技奖,2004年被选为福建省青年科学家联谊会第一届理事长。
|
|
|
|
|